淮安城(今淮安市楚州区)是中国古代运河线上的一座重要城市,曾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而位于城西北之"河下古镇"更是淮安城一颗璀燦的明珠,是中国罕见的进士镇。 远在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统兵伐齐,为解决运兵屯饷的问题,从邗城起引长江水,出射阳湖向西北折向淮滨,止末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邗沟。并在此与位于城北的淮河连接。当时因邗沟底高,淮河底低,为防邗沟水尽泄入淮,保证邗沟水位,故于沟、河相接处设埝,过往舟楫到此均须盘坝方能入淮。在清以前,正如南宋孝宗(1163-1189)朝楚州守臣陈敏(字元公,石城人,乾道中以武锋军都统制兼知楚州)所言:长淮二千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涡、颍、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运河耳,北入舟艦自五河而下,将谋渡江非得楚州运河无缘得达。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这里屡罹水患。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开清江浦,导淮安城西管家湖(亦称西湖)水入淮,运道改经城西。河下遂居管家湖嘴,处黄、运之间,扼漕运要冲。故河下为之咽喉之地。由于这里地势卑下,"河下"之名遂由此逐渐由民间而官方正式得名。 邗沟的开凿,最初出于军事需要,东汉时,即利用运河进行漕运,其后,经济中心逐步由东北移向东南,漕运任务日益繁重,宋代年间达六百万石,明清进入鼎盛,设漕运总督驻节淮安。为利于粮货的转运,于明洪武三年(1370)、永乐二年(1404)分别在新城东门外至河下沿线建"仁、义、礼、智、信"五坝。 河下淮河五坝为民船、商船盘驳转搬之地,帆樯云集于此。明永乐间,平江伯陈瑄沿清江浦建船厂十座,河下亦成为造船物质的集散地。随着盐业文化的提升,不断地提高了河下古镇的发展品位。明代中叶,"淮北盐运分司署"、"淮北盐引批验所"驻节河下。由于鹾务机构的驻节,"天下盐利淮为上"。使得更多的盐商纷纷迁居河下,居民亦多从事与食盐相关之事,"食力之家不下数千户",遂使河下达于极盛。 由于这些侨民宿贾的聚居,盐商的麋集骈至,河下的面貌大为改观,迅速成为闹市名区,漕艘贾舶连樯,云集湖嘴,回空载重百货山列,人文蔚起,甲第相望,园亭林立。形成了"东襟新城,西控板闸,南带运河,北倚河北,舟车杂还,夙称要冲,沟渠外环,波流中贯,纵横衢路,东西广约五六里,南北约二里"的格局,成就了河下明清两代历三百余年的繁华兴盛。清康熙、乾隆二帝都曾巡视河下,可见当时河下在朝廷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河下虽小,但系殷阜之区,更为人文荟萃之所。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设立科举制度以来,仅明清两代河下就出进士58名,翰林10人,而且状元(沈坤)、榜眼(汪廷珍)、探花(夏曰瑚)三鼎甲齐全,其中还有"五世巍科"一门六进士的刘氏家族。兄弟同科进士的李氏兄弟,父子同试傅学鸿辞的张氏父子。历史上出生于河下、或与河下息息相关的著名人物众多。其中有: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汉赋鼻祖枚乘、枚皋父子,文学家陈琳,唐代大诗人赵嘏,北宋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盲人历算家卫朴,画家龚开,南宋时巾帼英雄梁红玉与丈夫、抗金名将韩世忠。明代抗倭状元沈坤,《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清代礼部尚书、御先生汪廷珍,朴学大师阎若璩,田园诗人吴进,甲午战争中抗日名将左宝贵,女弹词作家邱心如,水利专家殷自芳,数学家骆腾凤,考据学家吴玉搢,天文地理学家吴玉楫,船政大臣裴荫森。近现代有:情钟乡里、心系治淮的裴耔青,花鸟画家杨玉农,旅台女画家陈秉镮,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年龄最小的新旅团员张牧等。 商业的繁荣、侨民宿贾的聚居,使得河下的医药事业亦得到了发展。江苏中医界有"南孟河、北山阳"之说,而山阳的医生大多集中于河下,其代表人物有:温病学家吴鞠通、李厚坤、淮山名医刘金方、张治平、汪筱川、江苏名老中医章湘侯等。 河下虽区区弹丸之地,但在其鼎盛的三百余年里,河下诸商均以华侈相尚,莫不璧衣锦绮,食厌珍错,其第宅、园亭、花石之胜,斗巧炫奇可比洛下,街衢巷陌之间,锦绣幕天,笙歌聒耳,游赏几无虚日。据不完全统计,其第宅园亭有一百一十七处之多,令人瞠目。较为有名的有:探花夏曰瑚的"恢台园";张新标、张鸿烈父子的"曲江园";宁夏兵备道、进士黄宣泰的"止园";盐商程镜斋的"荻庄";程莼仁的"晚甘园";田园诗人吴进的"带柳园";刘讱庵的"一簧园"和"思园";杜首昌的"绾秀园";阎若璩的"眷西堂";程吾庐的"寓园";汪廷珍的"道甯堂";吴承恩的"射阳簃";吴鞠通的"问心堂";殷自芳的"松林草堂"等。其中"荻庄"曾预作乾隆南巡时的行宫。 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河下的饮食文化和休闲文化的发展,"淮菜"的创立与河下息息相关。河下是一块风光宝地,四面环水,小桥、流水、人家。宗教文化也相当发达,寺庙、庵堂众多。其中有苏北名刹--湖心寺,著名的闻思寺、周宣灵王庙、古天兴观等。所有这些都共同构筑了河下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清朝末年,由于一是道光年间"纲盐改票",河下失去盐业之利;二是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由山东入海,郡城之北的黄河变成废黄河,河下失去黄河运输之利。三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津浦铁路筑成,同时海运也随之兴起,河下失去了运河水运之利;四是清末至民国期间战争和盗匪猖厥,河下遭受严重破坏。因而河下逐渐萧条衰落。 虽然河下的衰落已有百年,但河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精气,化入骨髓,传承不息。那古朴幽深的石板路和街巷,那曲折回环的河渠和萧湖,那瓦椽不整、隔扇半朽的古民居和古店面,那盈耳触目、无处不在的独特的文化气息,仍在执着地昭示其不同寻常的历史履痕。可喜的是"河下"于2002年7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3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淮安市委、市政府,楚州区委、区政府将河下的开发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成立"三湖一镇文化旅游开发区",重点负责河下的开发工作。不久河下将再现其昔日绚丽的色彩,以一个道道地地、原汁原味、宁静祥和、意蕴深长、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有机结合的明清古镇昭示于世人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