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立足服务地方经济 加快发展高职教育



  发表日期:2010-01-07          【编辑录入:】

 
                   —江苏省淮安市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最大的特点就是针对职业进行教育,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当前,全球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非常好的形势与机遇。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需要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也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对于推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下半年,笔者随民进淮安市委专题调研组分别赴淮安财经学院和淮安信息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围绕“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开展调研,通过座谈,深入学校、企业走访,取得较大收获。
    一、全市高职院校现状调查。
    淮安市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十五”期间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以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建立起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据悉,全市现有高职院校4所,教职工36905人,年培养学生11588人。主要专业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法律事务、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粮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等近百个。全市职业教育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我市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3万多在校生源也在客观上拉动了我市三产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笔者认为要理清思路,在办出特色上下工夫。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科学规划,办示范性职业院校,办出自身特色,要有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方向;只有科学规划,才能少走弯路;特色鲜明,才会有竞争力,才会有出路。当前,全市高职教育的发展正逐渐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在扩张规模的同时,更关注质量的提升。淮安财经学院、淮安信息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正加紧改革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模式,并逐渐构建、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富士康科技集团、江苏商业银行、江苏沙钢集团淮钢有限公司、江苏中烟淮阴卷烟厂、江苏今世缘有限公司、中央百货淮安新亚商城、江苏瑞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捷达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培养企业亟需的合格人才。可见,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既遵循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是一项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多方共赢的职教模式。
    二、当前全市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还是把“上大学”作为子女接受教育的首选,并不看重职业教育。一些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清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意义,对发展职业教育热情不高,支持不够。一些企业不愿花钱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一些企业职工特别是广大农民、农民工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
    第二,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相对缓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得不到及时改善,实训设施设备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比较陈旧落后,致使专业设置受到限制,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院社会服务硬件、软件建设及资源整合建设不够完善。表现为人、才、物等资源在社会服务方向选择上有面上不到边、纵向不到位的情况。
    第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制约。一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二是学校用人机制不活,编制过紧。尤其“双师型”人才匮乏,问题相当突出。三是生源不足,限制了发展规模。我市每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后,剩下可供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生源数量很少。
    第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适应。在教育模式上,没有彻底摆脱普通教育的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不够,实训时间偏少。在服务地方方面,职业教育与本地实际需要结合不够紧密,产教脱钩问题较突出,存在一边喊就业难,另一边却喊招工难现象。在宏观上高职学院的社会服务意识落后于社会服务需求,在微观上学院的社会服务积极性又高于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性——表现为学院着急,企业不急。
    三、加快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重职教就是重民生”的意识,从建设工业强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职业教育,并加以推动。领导小组每年至少组织开一次会,学校提供设备、人才,企业提供需求人才类型,这样通过政府信息对称,需求对接。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不低于30%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保持职教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第二,进一步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一是在高教园区设立一个人才分市场。淮安高教园区有1所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5万多人,每年各类毕业生总数近1.8万人,如果淮安市有关部门将淮安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设在淮安高教园区,将会大大方便这几个学校的学生就业,淮安的企业也可以在这些市场中招聘到各类人才,同时,市场的设立还会大大吸引周边地区以及省内外的高校毕业生来此应聘,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二是把淮安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的鉴定放在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好淮安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强、实验实训条件好、专业体系完整、教学资源优越等条件。三是让高教园区的学校资源共享。淮安高教园区五所学校办学层次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再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校的专业特色非常鲜明,专业互补性强,希望加强互动,在师资、学分互认、图书、设备、课程、培训等方面加大合作,资源充分共享,实现“1+1>2”的效应。
    第三,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一是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产学研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淮安的职业院校要能培养出更好、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希望早日由经贸委牵头负责成立校企合作组织。二是建立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鼓励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企业用得上的合格毕业生。三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科研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四是建立劳动者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创新职前职后培训体制。五是实行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目前,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要将这一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我国人口转移和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具有淮安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全市全面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地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好新江苏作出更大的成绩。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