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淮安文史

 


大军事家韩信



  发表日期:2009-12-31          【编辑录入:】

 

   韩信是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他在秦末大起义的浪潮中,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得重用,于是离去投靠刘邦。由于萧何的竭力举荐,汉王刘邦拜他为大将军。在楚汉争战期间,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 是我国历史上才智卓著,冠绝百代的大军事家。明散文家茅坤称他为“兵仙”,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的。由于他“功高震主”,终以“谋反”罪名被诛。著名诗人如李白、崔国辅、刘长卿、温庭筠、苏轼、梅尧臣、杨万里、萨都刺等,在路过他的家乡淮阴时都曾留下凭吊的诗文。

韩信出生在秦之淮阴县(治今淮阴区马头镇)下乡南昌亭(今清浦区城南乡韩城村)。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又不具备当时可以“推择为吏”的条件,甚至连做生意的本金都难以筹措,只好经常到乡里人家去“寄食”,教人厌烦。特别是在亭长(负责管理10“里”的乡官)家寄食数月之后,亭长妻便在清晨别人起身之前把饭做好让丈夫和孩子在床上吃掉,韩信早饭时到来,却不为备饭。韩信受到冷遇,生气不再来。自此流落到县城,钓于城下,饿肚。河边有一群为城里作坊漂洗丝麻的老大娘。其中一位(后来被史家称作“漂母”的)把自己带在身边的饭分给他吃,一连数十日。韩信感动地说:“我以后一定好好报答您老人家!”这位没有传留下姓名却彪炳千古的淮阴劳动妇女大义凛然地说:“大丈夫竟不能养活自己!我看你小小年纪值得怜惜才给你吃的,难道是望你报答么!" 但亦有不懂得尊重别人而当众羞辱他的市井小人。一个卖猪肉的青年说:“你虽然长这么高,还佩着长剑,其实是个胆小鬼!你敢,就用剑刺我;不敢,就从我裤档里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那人胯下爬了过去。满街人都笑,笑韩信怯弱。

待到项梁的义军北渡淮河,韩信就仗剑跟了去。在麾下,是一名并不知名的小卒。项梁败亡,韩信又属了项羽,是一名负责警卫的小小“郎中”。几次向项羽提出建议,得不到采纳。公元206年,秦灭,项羽分封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入蜀。韩信脱离了项羽,归汉。被任命为管理粮食仓库的小官“连廒”。却不意犯了事。因为连日阴雨,仓库管理不善,存粮全都霉变。主管官太仆夏侯婴十分震怒,下令将一干14人全部处治,并亲自监斩,前面13人皆已斩首,轮到韩信。他仰视,恰见夏侯婴正望着他。他说:“汉王不是要得天下么?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将他开释,又与谈,觉得确是一位不凡的人才,便向汉王推荐。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管粮饷的军官),但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韩信寻机几次向萧何上言,萧何也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大军行进到南郑。数十将士中道逃亡。韩信想,萧臣相已多次向汉王推荐,却仍不见动静。于是也逃去。萧何听说,不及向汉王禀报,连忙去追赶,终于将韩信追回,又竭力向刘邦举荐,说:“大王如果决心打出去争夺天下,则非赖韩信不可。”刘邦遂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即向刘邦进献东向与项羽争天下之大计。刘邦乃以韩信为总指挥,举兵进袭三秦。随后,韩信又率军击魏,破赵,下齐,真个是所向披靡,每战必克,遂成就威震天下的战功。最终又与刘邦等会师该下,破灭项羽。可以说,汉之得有天下,实以韩信之军功为最崇。

史载韩信著有《兵法》三篇,可惜没有留存下来。关于他的战绩,史书上却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载。

  (1)献东向与项羽争天下之大策

  刘邦采纳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又问计于信。韩信的对答是现存韩信论述最长和最为完整的一段文字,记载于《 史记• 淮阴侯列传》:“……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巨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王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性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的对答既分析了刘项的优劣,坚定了刘邦的信心;又陈述了当前敌我情势,画定了东进的基本方略。其对刘邦的具体建议是:

当不似项羽独恃匹夫之勇,而须“任天下之武勇”;当不似项羽吝于封赏,而应“以天下之城邑封功臣”,与天下共利;重视民心向背,利用秦民对项羽之怨恨情绪;重视士气的运用。这可以视为是楚汉争战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 2)出敌不意,袭定三秦

韩信陈袭三秦之策云:“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民皆自宁,(则)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向。”寥寥数语,不仅强调了士气之可用:因其皆思东归,用之则自锐气百倍。而且表明他已洞察当时天下之大势与时机:若汉兵在汉中久安以后,则人皆求自宁苟安,士气必日趋惰怠;关中三秦王始就国而情势尚甚混乱,若趁时袭之,则可迅速奏功;天下诸侯刚就国,若予项羽以时日,使能稳定宰制天下之局势,则难以动摇,故当乘其各地情势不安之时而进击之。论者以为:“凡此,实为韩信进军策略之中心。由于此项策略之卓越与刘邦之毅然采纳,故汉军一出袭雍后,即迅速进展,而着着获得辉煌之成功焉。”

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遂即作了部署:丞相萧何留守汉中,镇抚百姓,并收巴蜀租税以给军食;将军曹参率郎中樊哙等为前锋,领兵约数万人;大将军韩信,率将军周勃、太仆夏侯婴、中谒者灌婴、右骑将傅宽、骑都尉靳歙等,统兵约10 万,以为本队。(汉王刘邦则留本队与大将军同行。)

先是,汉王刘邦入蜀,已用张良计,“从杜南人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公元前206年8月,韩信令“明修栈道”以麻痹敌人,实质取“奇袭战法”率大队潜行疾进,经故道,出大散关,渡渭水直趋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出敌之不意,一举击溃雍王章邯军。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旋亦降服。不一月,三秦平定。

韩信初试锋芒,即显现出其大将卓绝的才智,和井然不紊的指挥作战能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预示着他以后必定会成为我国古今“首屈一指之名将”。

(3)东驰救援,巩固京索间地区

刘邦袭取三秦之时,在东方原齐国境内,田荣已兼并三齐,并助兵陈余恢复赵国,联合对楚作战。项羽正深陷于齐人反抗之泥淖而不能自拔。刘邦趁机一举袭取彭城,意图迫使项羽进退失据,并进而歼灭之。

正当刘邦在彭城得意忘形之际,项羽已令其诸将击齐,而自率精锐骑兵3 万疾驰南下,自西向东先截断汉军之后方补给线,在萧县境内强烈攻击汉军。汉军不敌败走,楚军追至彭城,又战,再大破汉军,歼汉卒10余万。刘邦率溃军南走,欲依吕梁山以抵抗,复为项羽追击而不敌。项羽乃压迫汉军于灵壁东睢水上,又歼汉卒10 余万。汉军被睢水溺死者甚众,睢水竟为之不流。最后,随刘邦脱逃者唯数十骑。

刘邦逃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至周吕侯驻军之所,乃得收容败散士卒,而后经虞退据荥阳(今河南郑州市西部)。

此前,韩信被部署负责继续围攻废丘之章邯。刘邦退至荥阳后,萧何“立发关中民老弱年未傅(不满20岁)者皆从军”,又“使韩信东驰救援”,会师荥阳。汉败散之卒亦逐渐复,汉军势得以复振。

这时,楚军一部已追至荥阳以东地区。欲乘势一举解决汉之“叛乱”,但在京索间地区(荥阳东南),为韩信之反击所击。楚军因此不能西越荥阳。刘邦亦因韩信之救援,击破楚军,遂能巩固这一战略重镇,并得以依赖其地理优势,采取持久的决战防御,而获得最终的胜利。

这是韩信在袭取三秦之后,第二次对刘邦的帝业所作出重大贡献。

(4)破魏之战

彭城败绩之后,靠韩信之助力,刘邦得以固守荥阳以东京索一带地区。后人总结“刘邦胜楚之四大措施”曰:巩固关中及蜀汉,部署荥阳南北之战略防线,争取诸侯,韩信进破魏赵燕齐等。其中,荥阳相持数番败绩,而韩信北上开辟第二战场则是决胜之关键。

西魏王豹本附汉伐楚,但彭城败退时,则借口归视亲疾辞去,而渡河即断绝河津,叛汉附楚。以此,汉之后方关中、荥阳线,以及河渭之运输线,皆大受威胁。定魏则成了解除此重大威胁并稳定与巩固拒楚之形势的核心问题。先以郦食其说豹不成,刘邦遂拜韩信为左丞相,统率步将曹参、骑将灌婴等将兵击之。

韩信首先间郦食其知魏之大将为柏直,判定其为“竖子耳”,随即率曹、灌等自荥阳西人关,选定临晋、夏阳间(今陕西韩城、大荔之间)为渡河攻击之点。

当时魏军除守备各城邑外,主力则集中守御蒲坂(今山西永济西)临晋渡口及要塞。韩信“因敌情”在临晋西岸大事集中船只,佯作大规模渡河攻击状,以眩惑魏军眼目;实则率曹参步兵潜人夏阳,用“木婴”渡军,以迅风疾雷之势南下攻击临晋魏军主力,在东张(今山西虞乡县西北)击魏将大破之。随之东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王豹惊惶于汉军之猝至,引兵迎战。韩信又大破之,擒魏将王襄。魏王率残部向东退却,汉军急追至曲阳(今河北西部),又破之。汉军继续急追,擒魏王豹。

韩信此次作战,首先是“因敌”之情势,又故意作“陈船欲渡”势,以误导对方,起到“误敌”、“诱敌”的神效,造成奇袭之方策。此举切合孙武子“兵因敌而制胜”的名言,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典型范例。

(5)破代、赵及下燕之战

西楚霸王项羽封天下诸侯,先是徙赵王歇而王代,又以张耳为常山王,对陈余则仅封以南皮附近三县。陈余于钜鹿之战时与张耳发生龃龉,彼此反目,及闻张耳王赵消息,乃大为愤怒,遂密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请助兵以击张耳。破之。常山王张耳走归汉(此时汉王已出三秦),汉王厚遇之。陈余乃迎赵王歇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因立陈余为代王。陈余鉴于赵王弱,国初定,不就国而留傅赵王,以夏说为相国守代。

韩信于楚汉二年(前205年)八月出兵击魏,九月平定。其时正值刘邦于彭城惨败后,布置荥阳战略防线之初期,韩信意将北下燕赵,东取田齐,以逐步对楚形成绝对之战略优势,然后前后夹攻,会战荥阳而图彻底歼灭敌人。他主动向刘邦请战,于十月乘胜破代、赵。

当韩信破魏时,陈余即派夏说移兵(约近4 万人)太原,以阻汉军,并巩固其与井陉间之战略险要,准备旁观楚汉之成败。

韩信兵力约2万人,又请增兵(由张耳、张苍率领)3 万人。乃以曹参步兵为前军,自率主力与张耳等继后。在大原南之邬县(今山西介休)遭遇夏说军的抵抗。曹参进击郭东,取右翼包围之势,大破之。夏说东逃。韩信立即追击,至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擒夏说,斩之。随即进取太原,置太原郡。瞻又进军井陉。

陈余即与广武君李左车自信都(今河北邢台)率赵军20万驰至井陉口,筑垒据守。

韩信军驻屯在今昔阳、平定二县间,得悉赵军已据井陉口,乃遣间谍潜人赵军,刺探军情。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有如下一段记载: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陈余)日:“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日:“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疲)极,今为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遂不用李左车策。

间谍探明情况回来报告,韩信得知陈余不采纳李左车的意见,非常兴奋,立即与张耳率灌婴、张苍等进军陉道,在距离井隆口30里的地方(约今井陉县冶河东岸微水镇南良都一带)驻扎,并连夜作战争部署:(1)令灌婴选轻骑2000人,各持一赤帜,连夜从间道进至萆山(即牛犊山)埋伏,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2)使万人先行,出冶河东岸背水布阵。

拂晓,韩信自引大军诱敌。他命令“建大将旗鼓”,向井陉口鼓行而进。赵军开壁迎击之,大战良久。信与张耳佯败,弃鼓旗,向背水阵地退却。于是赵军空壁而出,争抢汉军鼓旗,向前追击。汉军已退入背水阵中,于是转身反击,“皆殊死战”。赵军不能取胜。此时,埋伏于萆山之2000骑兵,已疾驰入赵空壁而据守之,并尽去赵帜,而立汉赤帜。赵军既不能攻破韩信背水阵,遂欲还壁,及见到壁上皆汉帜,全军大惊,以为汉军已尽破赵王及诸将,遂溃乱逃走,赵将“虽斩之亦不能止”。韩信乃乘赵军溃乱,挥军夹攻之,因以大破赵军。陈余与赵王歇率溃败残部向赵都城退却。韩信又挥师急追击,再破赵军于北鄗(今河北高邑),擒陈余,斩之。赵王歇向其都城逃窜。韩信又追杀之。遂定赵地。

这次战争之后,曾有将领问:《 兵法》 说“右背山陵,前左水泽”,现在将军却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破赵会食”。我们都想不通,然而却果然胜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韩信说:这也合《兵法》,只是诸位没有认真体会。《兵法》不是还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么?我平素对将士们未及有什么特别的关爱,正好象“驱市人而战”,势必要采取“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的办法。如果给予“生地”,打起仗来就会各去求生,怎能戮力去克敌呢!诸将皆叹服。

韩信又命令军中不得杀害广武君李左车,有生得者赏以千金。不久就有军士押送李左车来大营。韩信乃解其缚,请上坐,并请教北攻燕国的方略。

燕王臧为项羽所封,当楚汉相争之际,亦如其它一些诸侯般“唯力是从”,强则附之,弱则叛之。

下面是一段战争史上的著名对话:

韩信: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

广武君辞谢曰:臣闻效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

韩信: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擒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再三请教: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

广武君: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之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韩信:然则何由?

广武君: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醛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蚤有智者,亦不足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韩信称善,欣然从其计。于是遣使至燕。燕果从风而靡服。

这就是“先声而后实”谋略之妙用。

韩信破代、赵之役大获全胜,又兵不血刃而下燕,对楚汉荥阳战局极关重要,不仅使汉在整个战略上渐获绝对优势,而且,使荥阳防线在数番机动中不断趋于稳固。

(6)袭齐及潍水之战

这期间,刘邦在荥阳,成皋之核心防线,正遭受项羽突破,屡屡惨败,形势危殆。韩信与张耳则亲统赵军,南下驻屯小修武,与荥阳、成皋成犄角之势,以确保河内之安全,一面则往来救赵及略定赵地(此时项羽亦数使奇兵渡河击赵都城,以牵制汉军)。

楚汉三年(前204年)七月,刘邦自成皋逃至小修武,夺信、耳军。深感楚军攻势猛烈,必须开辟新战场以分其势。而此时要开辟新战场,最上策就是下齐以威胁楚之后方。

于是刘邦一面令张耳为赵王,负责守备赵地,并继续征赵地兵员增援;一面又拜韩信为相国,率曹参、灌婴发赵兵未发者击齐。

齐王广及相国田横闻之,乃集全齐20万之众,以华无伤、田解率之驻守历下,准备迎战。

韩信兵至平原准备渡河时,刘邦已另遣郦食其说齐下之。齐王广及田横遂撤除历下之警备。韩信闻齐既和,欲还。范阳人蒯彻以“宁有诏止将军乎?”说之。韩信乃即利用此一“时机”而奇袭之。灌婴之骑兵擒获齐将军华无伤及将吏46 人。继即疾趋临淄。齐君臣上下皆仓惶逃走,各不相属。齐王广走高密,相国田横走博阳,守相田光走城阳,将军田既率败军退据胶东,将军田吸败退千乘。可见韩信此次奇袭,已使齐国君臣陷于崩溃的局面。

韩信袭破临淄后,并不停止,而立即遣军向东追击。一面使灌婴骑兵追击田横,至博阳击破横之骑兵,斩将1 人擒4 人,克博阳,田横败走嬴下(今莱芜境)。一面遣左永相曹参取济北郡及所属各城。齐王广不得已向楚求救。

此际,项羽正自荥阳、成皋间回击彭越、卢绾、刘贾等于魏地,闻韩信破齐,且将南下攻楚,乃遣将军龙且、亚将周兰等率军号称20 万,疾趋救齐,向城阳(今山东莒县)、琅琊(今诸城县)进发。其军大部为楼烦骑兵,甚为精锐,行动快速。抵琅琊即与齐王会合,准备进击韩信。

有人说龙且日: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毋战而降也。

龙且反驳说: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

遂进兵于潍水东岸而阵。

韩信之军则在潍水西岸布阵。他以临时征发编组之赵军,与齐楚联军相抗衡,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居劣势。为图将敌军分割为二,以争取决战兵力的优势,韩信乃夜令人用万余布囊盛沙,以壅塞潍水上游,然后引兵涉水击龙且阵。龙且出军迎击。信佯不胜败还。龙且喜日:“固知韩信怯。”遂率军涉水追击。待龙且军半渡,韩信乃使人决壅囊,于是上游之水奔腾而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韩信乃指挥全军猛烈还击,大破之,杀龙且,擒周兰等将领。东岸军闻风溃散。韩信又急驱军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卒皆降,擒齐王广杀之,齐相田光、守相许章等亦皆被擒,齐楚联军全部覆没。韩信又使曹参进击田既于胶东,破而斩之。

田横在嬴下闻齐王广死,乃自立为齐王。韩信又使灌婴击破之。田横亡走梁依彭越。于是齐地全部平定。

韩信在数月间袭破齐国,歼灭齐楚联军于潍水地区,遂名闻天下,虽项羽亦为之震恐。当此之时,天下之权实已操于韩信掌握。又为安定齐地,于是乃有“请封齐王”之情节。时有武涉、蒯彻说韩信背汉,韩信以“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背人不义”拒之,并决计为汉王效力。

随后,韩信又遣灌婴将骑兵深人楚地,纵横扫荡楚之大后方,予项羽以致命打击。楚经此一大破坏,不仅后方扰攘不已,而且使前方军士粮食更加缺乏,不能坚与刘邦相持,终至不得不割鸿沟以求和。

(7)垓下会战

楚汉四年(前203年)十月,项羽已击走彭城等,收复魏地,军至睢阳(今河南商邱),闻其大司马曹咎在成皋为刘邦所击灭,乃急还军西向。其与刘邦对峙于广武间达11个月。期间,韩信灭齐击楚之彭城,不断袭扰楚的后方,致使项羽腹背受敌,疲于奔命,且少助食尽,遂与刘邦割鸿沟为界,约中分天下。楚汉数年战争,似可得告结束。但当项羽引军东撤时,刘邦竟背约而出军追击,意欲趁楚军正处于饥疲交逼之际,联合各方面势力,作最后之一战,以彻底破灭故人,而达统一天下之目的。

刘邦军追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县西北),项羽挥军反击,大破之。刘邦复入壁,深堑固守,乃以“自唯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为条件,遣使约韩、彭参与会战。

韩信乃令曹参留守齐国,并略定齐之未服者,而自率将军孔熙、费将军陈贺,兵数万南下。以灌婴骑兵为前军,首先向彭城进击,破之。然后挥军向萧、酂疾趋,攻谯(今皖北亳县)、苦(今豫东鹿邑县东10里),复大破之。遂直逼项羽军之后,与刘邦夹击之。项羽乃向垓下败退。齐、汉两军会师于颐乡(鹿邑县南)。随后,英布、彭城等军陆续来会。

汉与各路诸侯大军既已聚集(共约30 万)刘邦乃令韩信统帅之,以追击项羽。及追至垓下时,项羽止军,挥其9 万之众准备作最后之决战。

韩信亦布置阵势,令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自居中,刘邦在后;又令周勃、柴将军为刘邦之后卫。韩信布置已定,乃自引军向前攻击。项羽立予迎击。信军退。项羽正挥军追击时,突遭孔将军、费将军左右夹击,楚军不利,韩信且回军乘之。楚军在三面夹攻下大败,乃筑壁垒以自守。韩信将30万之众,将楚军围之数重(即所谓“十面埋伏”) ,以图尽歼之。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外被韩信指挥之诸侯军围困数重。韩信为使楚之军心崩溃,乃用“攻心”策略,夜间使汉及诸一侯军皆唱楚歌,项羽闻“四面楚歌”声,大惊怖,日:“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歌之多也!”乃夜起与虞姬饮帐中,慷慨而悲歌自作的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虞亦作歌和之,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自刎。项羽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羽乃跨上乌骓马,率麾下八百骑,乘夜溃围出。韩信使灌婴率5000骑兵,紧随尾追,务使全歼。项羽南走至乌江边(今安徽和县东北40里),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渡江,自刎死。

垓下会战,韩信以30 万之众对项羽9 万兵,因在平原地区作战,乃先用诱敌法,而后由两翼包围击破之,终达到完全歼灭之目的。史家称“韩信用兵之神妙,可谓叹为观止矣”。

垓下会战后,鲁人犹为项羽城守(因项羽原封为鲁公,鲁其封邑),刘邦遂北击定之。自鲁还军至定陶,即驰人齐王韩信壁,夺其军(已是第二次袭夺韩信军)。徙韩信为楚王,王淮北地,都下邳。

韩信回到故乡,乃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一说其时漂母已故,乃“赠金封陵”,以千金分赠军士,令各取一担土,垒漂母冢赫然如小山丘矣。今漂母冢仍屹立淮阴故城马头镇东,又称泰山墩,其取土处乃为泰山湖。在其出生地筑城(后称韩信城)。又召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说:“你这人是小人,做好事不能做到底。”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对诸将说:“这人是壮士!当初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把他杀掉?只是那样做不明不白,不值得,所以我忍下了,才有今天。”

后刘邦又用陈平计,“伪游云梦泽”,缚信,说“有人告你谋反”,械系至洛阳,因没有证据,赦之,徙为淮阴侯。

汉十年(前197 年),陈豨反,刘邦征讨之。吕后与相国萧何谋,骗韩信入宫,使武士缚之,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最后的遗言是:“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刘邦在天下大定,建都洛阳,“诸侯皆臣属”之际,曾置酒洛阳南宫,沽沽自喜地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在诛灭韩信、彭越、英布等一大批功臣良将之后,其时外患未已,内乱已萌,自己又遭了不治之箭创,在还都城途中过家乡沛县,乃“置酒沛宫”,击筑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猛士又在哪里?又何从得到呢?

司马迁以为,韩信功绩“于汉家可比周召、太会之徒”,感到深深的怜借。

《史记• 索隐述赞》 日:“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沈沙决水,拔帜传餐。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识,伪游可叹!"

 




       打印本页